拍品号码 | 701 |
拍品作者 | 治斋 |
拍品名称 | 治斋造 寿字花卉布纹锡质茶则 |
拍品材质 | |
拍品规格 | 10.2×4.4×1cm,55g |
估价(元) | 无底价 |
成交(元) | 2,300 |
拍卖场次 | 茶禅一味——紫砂茶器、沉香专场 |
主办单位 | 福建东南拍卖有限公司 |
拍卖日期 | 2014年05月25日 |
拍品介绍
少见锡製铸造茶则,满版铸造
铸款:治斋
共箱:纯锡製茶合
附:作者题字收藏木箱
浅说紫砂壶型的历史演变
文\吴丽琼
长久以来,紫砂壶一直被人们推崇为理想的煮茶器。紫砂壶优良的实用功能,在明清两代的文献中即有所记载。明代洪武年间泡茶开始流行,唐代“煎茶法”和宋代的“点茶法”出现了质的改良和形式上的变革,把茶置于容器中,加入沸水冲泡。明代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中提到:“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阳羡,是宜兴的古名,宜兴紫砂壶在当时就已成为重要饮茶器。宜兴紫砂自诞生之日起,壶型一直在创新,被人誉为“方非一式,圆不一相”。
紫砂壶在各代艺人和文人独具匠心的创造下,历经几百年的淘洗之后,几乎每一类都留下了具有代表性的器型和典故。据记载,明正德年间,吴颐山未中进士前,在宜兴金沙寺读书,书童供春“给使之暇”,发觉寺僧将制作陶缸陶瓮的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制成壶样。便“窃仿老僧心匠,做成栗色暗暗如古金铁”的茶壶,这就是后来名闻遐迩的供春壶。供春壶开创了宜兴茶壶的新天地,也成为历代宜兴制壶人膜拜的作品。供春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有名字记载的紫砂艺人,从那以后,宜兴便以盛产紫砂壶驰誉天下,名匠名师时有出现。在紫砂壶制作历史上,明末清初的时大彬也是绕不开的制壶大家,其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将紫砂器型改大为小、改俗为雅,奠定了紫砂壶基本的审美倾向,使紫砂壶能进入文人生活,成为文房清玩,提升了紫砂壶的文化内涵。
清代紫砂茶具制作进一步繁荣,出现了一大批名彪青史的大家,陈鸣远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至清中叶,紫砂壶制作的文人化倾向越来越甚,文人们浓烈的文化追求,从设计款式到壶面装饰的书法金石使紫砂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装饰的陶刻手法有异,然抒情壮志,展示逸趣几乎成为主流,工艺制作的严谨到装饰手法的潇洒,孕育了一大批功成名就的制壶大家,这些大家大都是文人出身。在此之后,“名士名工,相得益彰”的文人壶风大盛,紫砂创作进入另一番境界。陈鸿寿就是代表人物之一,因其酷爱紫砂,在公余之暇,创制紫砂新样,不仅设计出多款造型简洁、面目一新的壶型,陈鸿寿还亲自捉刀,在壶上刻出雄奇古雅的书体和契合茶壶本身意境的题句,后人称之为“曼生壶”。陈鸿寿亲自撰写并刻绘铭文诗画,他在紫砂壶的形制和陶刻装饰上开创了一代新风,为紫砂注入了新的文化精神,使壶型、铭文、画面的内容、布局及镌刻技法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到了晚清,制壶大家邵大亨被誉为制壶奇才,年少时就享有盛名,他创制的仿古壶、掇球壶、鱼化龙壶、风卷葵壶。多款紫砂壶造型流传至今。
最受当代紫砂艺人追捧的经典造型之一还有石瓢壶,石瓢最早称为“石铫”,在历代制壶艺人的不断改进之后发展而成。石瓢最早的渊源据说和苏东坡有关,苏东坡贬官至宜兴蜀山教书,就地取材,模仿金属煮茶器设计了一把有“流”(壶嘴)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至陈曼生、杨彭年时期,“石铫”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更趋向文人化、艺术化。在民国时期,顾景舟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将“石铫”改为“石瓢”,从此这一造型的紫砂壶就被称为石瓢壶。
可以说,紫砂中的经典款就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作品,在使用过程中能让饮茶者感到愉悦。而紫砂中蕴含着的作者情感个性与艺术风格更是成就其经典最重要的原因,例如,时大彬紫砂壶的朴厚简练,陈鸣远紫砂壶的精巧绝伦,陈鸿寿创制的壶高雅脱俗,而邵大亨壶则大气磅礴……。去年宜兴根据历代紫砂器型,评选出“紫砂壶十大经典器型”:石瓢、仿古、供春、掇球、提璧、鱼化龙、龙头八卦一捆竹、井栏、报春、风卷葵,这十款器型被评为最受大家喜爱的经典器型。实际上,经历数百年的发展,紫砂壶器型何止万千,尤其是当代紫砂工艺的创作和革新,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其中经典还需紫砂爱好者慧眼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