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中的金石味与残缺美
作者: 文/尧子 图/福建东南拍卖    来源:寿山石文化网    发布时间: 2014-05-02 15:35     次浏览

 

吴昌硕篆刻芙蓉石兽钮闲章刊录:
1.《苦铁印选》第二卷,宣和印社辑,1950年;
2.《吴昌硕印谱》P176,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9月;
3.《吴昌硕作品集.书法篆刻》P28,西泠印社出版,1992年12月;
4.《印史留遗》第七册,艺友斋编辑,1996年元旦。
 
文/尧子
图/福建东南拍卖
 
  篆刻艺术是我国独有的一种造型艺术,尤其是在宋元之际文人画蔚然发展以来,“诗、书、画、印”融为一体,成为文人画传统中占据主流的艺术表现程式,流传至今仍未易辙。由此,作为文化载体的篆刻印章,在文人画的传承与创作中,逐步脱离了早期的社会功能与实用功能,发展成为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成为历代艺术家进行“刀耕”不辍的方寸天地。
 
   
  后人治印,不可避免要追根溯源。所以早期的文字成为入印的范本,如明代朱简在《印经》中论及:“碑鼓所遗,鼎彝所识,惟金石是则。爰契以蕃,分隶代兴,惟金石是证,作渊源。”另一篇同样出自朱简的《印经瓒绪篇》记载:“自三桥而下,无不人人斯、籀,字字秦、汉。猗欤盛哉,亦有可观者也。”由此可见,包括甲骨、石鼓、金铭、篆隶等文字入印,不仅保留了时间的可触摸感,也让我们认识到了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金石精神。“金”与“石”,可以抵抗自然与时间合谋的浸蚀,确保了“子子孙孙永享用”,所以在中外古迹中,大量的金石遗存最为忠实地记录了远古的信息,而聪明的古人总是喜欢将最为重要的文字刻在上面,留给后人。荀子曰:“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可见以金石为载体来传承文明,体现出怎样坚不可摧的精神,由这一点也可管窥中华文明长久延传不断的奥秘。 
 
 
  到宋代,金石学兴起,引发了文人阶层热情不衰的考据学风,经元、明,至清乾、嘉时期达到高峰。学风的时兴,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艺术创作领域,由此金石与艺术结合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在艺术创作中对金石精神的探索一发不可收拾。也恰恰是在元代,王冕开启了运用花乳石治印的时代篇章,刻刀与石头的碰撞成为文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在方寸之间探求艺术创造力、表达自己的审美思想成为印人们的使命。也因对文明历程与金石精神的敬仰,在篆刻创作中“金石味”成为首要的美学要求,也成为赏析篆刻艺术的第一道法门。所谓“金石味”,“金”乃指金属,如鼎彝、铜镜、钱币及各式铜器上的铭文书迹;“石”乃指刻石书迹,诸如碑、志、造像记、摩崖刻铭及其他各式刻石书迹。以历代的“金”与“石”上的文字作为创作的范本,在篆刻创作中来表现金石上的时间痕迹与独特韵味,是为篆刻艺术中的金科玉律。正如所见,历代篆刻家对“金石味”的追求,始终保持着不曾退却的热情。
 
 
  经过明清各篆刻流派的独立与发展,艺术家对字法、章法和刀法经营与运作,在各派代表印人的开拓下得到逐步的成熟。在小小的印面之上,整齐与节奏,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和谐,分层与有序,完整与生动无处不在地表达着篆刻家的艺术创作力。正如黄宾虹所言:“一印虽微,可与寻丈摩崖,千重器同其精妙。”而独有建树的篆刻家,往往能寓变化于统一之中,而其中经久不变的依然是对篆刻中“金石味”的追求。
 
 
  与“金石味”相伴而生的是“残破美”。一方面,古代人铸金勒石,在坚硬的材质表面留下文字,本身就是以“破”而立。另一方面,经历千百年的沧桑变迁,古代金石不可避免地会在长时间的自然外力作用下,留下岁月的印迹。清代金石学家叶昌炽在《语石》中列举了“七厄”,一是洪水和地震,二是以石碑为建筑材料,三是在碑铭上涂鸦,四是磨光碑面重刻,五是毁坏政敌之碑,六是为熟人和上级摩拓,七是士大夫和鉴赏家搜集拓片。此“七厄”都是古代碑刻可能面临的劫难,正因此流传至今的碑刻大都有所泐损。
 
 
  金与石之上的锈迹与泐损,正是残破的所在,原刻文字最初的清晰与锋利在历史中烟消云散,而增加了残缺与拙朴的味道,给人以新的视觉感受。近世书画大家潘天寿先生说:“石鼓、钟鼎、汉魏碑刻,有一种雄浑古拙之感,此即所谓‘金石味’。......古人粗豪朴厚,作文写字,自有一股雄悍之气。然此种‘金石味’也与制作过程、与时间的磨损有关。金文的朴茂与浇铸有关,魏碑的刚劲与刀刻有关,石鼓、汉隶,斑剥风蚀,苍古之气益醇。古代的石雕、壁画,也都有这种情况。这些艺术品,在当时刚刚创作出来的时候,自然是已经很好,而在千百年以后的现在看来,则往往更好。”这种味道,因为残破才得以彰显,于是在篆刻中历代印人都有对残破效果的追求与营造,来展现在方寸之间的残缺美。如明沈野《印谈》记载:“陈太学以石章掷地数次,待其剥落,有古色,然后已。”杨邦俊与赖伯年所著《源远流长的篆刻艺术》一书记述:“为了‘得汉烂铜意’,印人往往采取刀刻、椎凿、敲击、磨擦、利棱等手法,使印边、印文破损残缺,表现其‘金石气’、‘残破美’。吴昌硕为追求印章的封泥匋瓦气韵,采用钝刀刻印,椎凿边缘,造成印面残破,形成雄浑苍老、古拙遒劲的风格。” 在篆刻领域中,最为直观的可分工巧印风与拙朴印风。由于对金石味与残破美的追求,大批的印人致力于对拙朴印风的探索。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印人们除了在历代金石之上下功夫之外,还特意针对将军印与封泥进行研究与学习。将军印即是急就章,盛行于两汉至南北朝,由于其爽利不羁、潦率粗陋的印风,拙朴自然少修饰的特点,成为后代印人效法的对象。封泥即今世所见的火漆,古人用来封存物品之用,封泥的发现与刊印,吸引了大批现代篆刻家摹习。
 
 
  在今天,虽然多数人已不再使用篆刻印章,能够进行独立欣赏的人也不是很多,但这些都不能证明篆刻艺术中金石魅力的减弱。相反,在艺术品市场中,篆刻拍卖成为人气一路冲高的一个版块,历代篆刻名家的传世作品在拍卖会上与大众见面,这也显示出人们对金石篆刻强烈的审美需求。那么,为了享受与欣赏篆刻艺术,我们还是从其中的金石味开始吧!
 

 

相关阅读:
福建东南2014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拍卖时间:5月24日~25日 13:30
拍卖地点:福州香格里拉大酒店三层——福州厅
预展时间:5月21日~23日(9:30~19:00)
预展地点:福建省民间艺术馆——展览厅
拍卖通讯:http://tx.fjdnpm.com
拍卖图录:http://tl.fjdnpm.com
拍卖预展:http://yz.fjdnpm.com
咨询服务专线:(86)0591-8831 8356 / 153 9248 8083
更多春拍资讯,请关注寿山石文化网微信平台:
相关新闻
热门新闻
新闻搜索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雅道巷32号东南艺术中心2F

传真:+86-591-8831 8356

微信:fjdnpmwx

邮箱:admin@fjdnpm.com

东南拍卖微信号

艺术东南小程序

Copyright © 2010-2023,www.fjdnpm.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福建东南拍卖有限公司

闽ICP备12005744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