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少年天才的“探花郎”,却以书法名动天下……
来源:    发布时间: 2019-08-26 15:30     次浏览

 

王文治(1730~1802)

字禹卿,号梦楼,室名柿叶山房,江苏镇江人。乾隆二十五年探花,官翰林,出任云南姚安府知府。曾掌教杭州崇文书院。工书法,与翁方纲、刘墉、梁同书并称“翁刘梁王”四大家。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的秋天,王文治见到了心心念念的唐玄宗李隆基所书的《鹡鸰颂》。

 

这件玄宗墨宝,是《宣和书谱》二十五件唐玄宗真迹中唯一留存至今的,为历代书家与藏家格外尊崇,宋代黄庭坚为它写过跋,欧阳修“把玩久之”,明代的张丑顾复也曾寓目——

 

过眼烟云,如今终于轮到了王文治自己,得以亲见此玄宗墨迹。

<<  左右滑动查看完整图片  >>

唐玄宗 行书 《鹡鸰颂》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

 

展卷而观,王文治的心情当然是激动的。

 

他少年时便开始写书法,二十余岁时他的字就已经名动京城,甚至漂洋过海去了琉球,成了琉球人纷纷重金求购的墨宝。他是江苏丹徒人,便有时谚说“天下三梁,不及江南一王”;他三十岁时得中探花,人们又将他和刘墉并称,说“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仿佛“探花郎”无数,能写这么好的书法的,却独独一位王文治。

 

清 王文治跋 唐玄宗 行书 《鹡鸰颂》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位诗、文、书、画皆有盛名的少年天才,和当时的所有书法家一样,学的是“二王”的书风,然而王文治同时也爱唐人书家的墨迹,他学唐朝的欧阳询、李北海,甚至因为得到一卷《唐人书律藏经》而欣喜不已。对于这样一卷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唐代皇帝李隆基的书迹,王文治当然格外喜爱,他细细品过墨宝,更在其后提了两道跋文,或赞美书法本身:“帝王之书,行墨间具含龙章凤姿,非人文臣者所能彷佛,观此颂犹令人想见开元英明卓逾时也”;或对此进行鉴定:“此书或有疑为双钩者,良由未曾多见唐宋人真迹,不知古人笔法沉著,墨法丰厚之处。深知书者,详玩自得不待多词。”值得注意的是,王文治题写这两道跋文的时间,是在次年(癸丑)的春天,约莫斟酌、把玩了许久,可见王文治对于此卷《鹡鸰颂》的用心与推重。

 

那么在壬子之秋,与《鹡鸰颂》见面后,王文治做了什么呢?

 

他将《鹡鸰颂》细细地临写了一遍。

 

<<  左右滑动查看完整图片  >>

清 王文治 行书《鹡鸰颂》

纸本

钤印:柿叶山房(朱) 王氏禹卿(朱) 梦楼(朱)

鉴藏印:磨兜坚室所藏书画记(朱) 益斋平生真赏(朱) 

出版:《朵云轩藏书画精品》第201图,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

说明:章绶衔、许增旧藏。朵云轩题签。

附:唐云题刻紫檀画匣

 

 

 

 

从题跋上看,这卷行书《鹡鸰颂》是“心农大弟”嘱咐王文治临写的,“心农”乃是王文治毕生之中极为重要的好友之一——汪谷。汪谷,字琴田,号心农,别号渐门居士,安徽休宁人,侨居吴中,极擅金石书画的鉴别,又富有收藏。早在乾隆五十二年(丁未,1787)的春天,二人就已经有了试笔之交,而乾隆五十五年的七月,王文治前往苏州时,正式与汪谷订交,汪谷甚至帮助王文治刻过《快雨堂诗帖》。“梦楼太守以能书名海内,心农中书以收藏甲天下,遂相契厚。中书所收藏,太守必加墨焉。”这是王文治《快雨堂题跋》的序言里,李兆洛对于二人友谊的形容,足见亲厚。正是这样的亲厚关系之下,汪谷嘱托王文治也为自己写一卷《鹡鸰颂》,二人在这卷珍贵的墨迹前,又再一次有了惺惺相惜之感。

 

汪谷(1754~1821)

字琴田,号心农,别号渐门居士,安徽休宁人。清乾隆间候补道。客吴中,与毕沅、袁枚、梁同书等友善。精鉴别,多藏书画碑版古汉铜印,尤喜藏砚,收藏之富,几埒项墨林。善行楷书,与王文治尤交契,爱其书法,为刻《快雨堂诗帖》,制墨亦佳。

 

 

清 王文治 行书《鹡鸰颂》(局部)

纸本

 

是年的王文治已经六十二岁了,和唐玄宗《鹡鸰颂》所展现出的“笔法沉著、墨法丰厚”大相径庭,年过花甲的王文治,书风显得秀美雅致——仿佛我们所想象的神姿俊爽的探花郎那般,顾盼生姿、典雅端庄,每一根线条都舒展而爽洁,每一字的结构都稳健而安祥,满纸皆是老练的清妙之味,即使放诸王文治自己的书法作品中,亦是其中最为潇洒清逸的精品之一。比较唐玄宗《鹡鸰颂》上的后跋,二者风格极为相似,显是同出一人之手。

 

在这里,王文治对《鹡鸰颂》的临写,不再是单纯的模仿与追求形似,而是注入了自身书风的大胆创作与诠释。“能尽古今人之变,而自成体”——少年天才到了晚年,仍然向我们展现出他不同凡众、“独取风神”的才华。

 

清 王文治 行书《鹡鸰颂》 (自书后跋)

纸本

唐代帝王书,太宗、高宗最为卓越,阁帖所收太宗书颇有以高宗书误入者,固由王着辈失考,然亦见其工妙不相上下也。明皇书,阁帖未收,乃其工丽一至于此,足知唐人重书法,帝王无不深进此道者。此颂辞旨蔼如,微吟一过,令人增友于之爱,开元盛治信有本欤。壬子初秋,心农大弟属临并记。文治。

 

王文治在自己的这卷临书末尾,又题写道:“唐代帝王书,太宗、高宗最为卓越,阁帖所收太宗书颇有以高宗书误入者,固由王着辈失考,然亦见其工妙不相上下也。明皇书,阁帖未收,乃其工丽一至于此,足知唐人重书法,帝王无不深进此道者。此颂辞旨蔼如,微吟一过,令人增友于之爱,开元盛治信有本欤。壬子初秋,心农大弟属临并记。文治。”字字句句,都可见他对于唐玄宗《鹡鸰颂》原作的喜爱,不过这个时候的王文治大概没有想到,在他身后,亦有人同样推重着他所临写的《鹡鸰颂》——

 

清 王文治 行书《鹡鸰颂》 (局部)

纸本

 

此卷王文治《鹡鸰颂》上,除了王文治自己的名号印“王氏禹卿”、“梦楼”和斋馆印“柿叶山房”之外,还钤盖有“磨兜坚室所藏书画记”和“益斋平生真赏”两枚鉴藏印。前者为章绶衔鉴藏印,章绶衔是清嘉庆同治年间著名的书法家、收藏家,家藏书画甚富,斋馆名“磨兜坚室”;后者为许增鉴藏印,许增为清同光年间收藏家,字益斋,性喜书画,精校勘之学。也正是由于章绶衔和许增两位收藏家的慧眼与细心递藏,令这件王文治《鹡鸰颂》得以完好地保存至今。

 

章绶衔(1804~1875)

字紫伯、紫白,一字子伯、子檗、子柏、仔百,又字萦若,别号瓜纑外史,别署古鄣子之苗裔,室名磨兜坚室、读骚如楼、读汉书楼,浙江归安(今湖州)人。贡生。工诗善画。精于鉴别,家藏书画甚富。同治间应延修府志。

磨兜坚室所藏书画记

(清 章绶衔 鉴藏印)

 

 

 

许增(1824~1903)

字迈孙,号益斋,别号榆园,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官道员,精校勘之学,光绪间刻《唐文粹》,另辑有《白石诗词评论》,性喜书画,收藏甚富。

益斋平生真赏

(清 许增 鉴藏印)

 

 

当我们凝视这件带着对原作的推重与喜爱所临写的长卷时,大约亦能感受到王文治面对唐玄宗《鹡鸰颂》时的心情。如今,唐玄宗的《鹡鸰颂》被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而王文治临写的《鹡鸰颂》则以端庄典雅的姿态,与我们于艺市中相逢。10月上旬举办的东南秋拍中,这件王文治行书《鹡鸰颂》将正式亮相,此番正值东南拍卖十周年,正如这件经过临写并注入书家本人风格创新的长卷一样,十岁的东南,也必将再次迎来转向与新生。

 

相关新闻
热门新闻
新闻搜索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雅道巷32号东南艺术中心2F

传真:+86-591-8831 8356

微信:fjdnpmwx

邮箱:admin@fjdnpm.com

东南拍卖微信号

艺术东南小程序

Copyright © 2010-2023,www.fjdnpm.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福建东南拍卖有限公司

闽ICP备12005744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