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 御赐孙勷松花石砚
福建东南2019秋拍
砚台作为书房案头重要的文具,无论是材质还是雕刻,都相当有讲究,自古长期就有“四大名砚”之说,然而于“四大名砚”之外,又有一种蔚为著名的砚石,则是由皇帝亲自撰文推广,并命宫廷专门制作,只用于内廷使用以及颁赐亲贵重臣,可谓历史上独有的“官砚”用石——这便是清代康熙皇帝钟爱的松花石砚。
康熙帝便装写字像轴
关于松花砚石的出产和推广,康熙曾经亲撰过一篇《制砚说》,记录甚详。此文收录在《圣祖仁皇帝御制文》第二集当中,其文曰:
“盛京之东,砥石山麓,有石礧礧,质坚而温,色绿而莹,文理灿然,握之则润液欲滴。有取作砺具者,朕见之以为此良材也,命工度其小大方圆,悉准古式,制砚若干方,磨隃糜试之,远胜绿端,即旧坑诸名产亦弗能出其右。爰装以锦匣,胪之棐几,俾日亲文墨。寒山磊石,洵厚幸矣!顾天地之生材甚伙,未必尽见收于世,若此石终埋没于荒烟蔓草而不一遇,岂不大可惜哉!朕御极以来,恒念山林薮泽,必有隐伏沉沦之士,屡诏征求,多方甄录,用期野无遗佚,庶惬爱育人材之意,于制砚成而适有会也,故濡笔为之说。”
制砚说
《圣祖仁皇帝御制文》第二集 卷三十
从文中可见,松花石出产于“盛京之东,砥石山麓”,乾隆时期于敏中的《西清砚谱》中写明“松花石出混同江边砥石山”,所谓混同江即东北吉林的松花江。康熙帝在出关东巡期间,关注到了松花江畔砥石山上的绿石。它们质地坚腻,色嫩而纯,温润欲滴,其间浮泛着天然的纹理,格外神妙,加之出自清朝发祥的“龙兴之地”,自然相比其他砚石更多了一重深层的贵重含义,也因此得到了康熙帝的青睐。
松花石双凤砚说
清乾隆 于敏中《西清研谱》
康熙帝命宫中造办处以此制作为砚台,所用松花石则由东北进贡至内廷,自此松花石砚成为了清朝御砚,并主要集中制作于康雍乾三朝,其中以康熙时期的松花石砚制作最为精良,不仅甄选质地最为细腻温润的石材,且雕琢工艺上也极尽精湛,其在宫中艺术品中地位殊高。康熙帝不仅自己使用松花石砚,更以此颁赐群臣,作为帝王对于臣子的重要赏赐之物。关于此,康熙时期陈元龙的《格致镜原》中记载明确:“我皇上得松花江之砥石山石,赏识其佳,创自圣心,命工创制为砚。用佐玉几挥毫,间以颁赐词臣。”
能够得到皇帝赏赐的松花石砚,对于臣子们而言,不啻是得到砚台这样简单的意义,更是一种殊荣。大约由于砚台是文人“最相亲傍”的文房用具,故此康熙帝将其赏赐给翰林院学士等臣僚,以示恩典。如康熙四十二年正月初三,“召翰林院掌院学士揆叙、侍郎吴涵及翰林陈论等六十人至南书房,赐砥石山石砚,人各一方。”康熙五十五年三月,“赐翰林诸臣松花绿石砚,中使宣旨:査慎行、吴廷桢、廖赓谟、宋至、吴士玉五人向在武英殿纂修,着拣式样佳者给与。”而翰林院侍讲孙勷正是获此殊荣的臣僚之一。
孙勷,本姓李,字子未,号莪山、诚斋。李文科次子,长洲名宦孙继嗣孙。他是康熙二十年的山东解元,二十四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康熙五十三年,孙勷晋升为翰林院侍讲,改授翰林院提督四译馆、太常寺少卿。孙勷历官康雍两朝,为人清慎,才华横溢,素有文名,与郑板桥交好,被蒲松龄誉为“海内宗匠”。也正是在孙勷任翰林院侍讲期间,康熙五十八年,他获得了康熙帝赏赐给他的这方松花石砚,砚台两侧的铭文“赐翰林院提督四译馆太常寺少卿臣孙勷”、“康熙五十八年十二月初四日”即为力证。
(点击图片可查看大图)
此砚为长方形,砚台正面两侧的砚缘浮雕的竹节作为装饰,巧妙利用了石材的天然色彩,颇具文气,竹节的短曲线与砚台本身挺拔的轮廓上形成了对比,化解了呆板与沉闷。
砚为ㄇ形池,池中浮雕一只独角兽,作奔跑回首状,神情威严,颇具态势,周身雕鳞甲,四爪俱利,如火焰状的尾尖呼应了四周缭绕的火云,极富动感,栩栩如生。据其独角、披鳞、兽爪的特征,或可推测此兽为甪端。甪端乃是中国传统的灵兽之一,《宋书·符瑞志下》载:“甪端日行万八千里,又晓四夷之语,圣主在位,明达方外幽远,则奉书而至。”可见甪端乃是“通宵四夷之语”的灵兽,孙勷提督四译馆,其职责便是接待四方邻国贡使和翻译边疆民族及邻国语言文字,康熙帝以松花石甪端砚赏赐这样一位臣僚,同时概括了其“文人”与“翻译官”的翰林院提督四译馆的身份,实在既恰如其分又相当巧妙。
砚池下方留出微凹的圆形砚堂,打磨光洁。砚背起一圈宽棱,中央阴刻康熙御题楷书砚铭“以静为用 是以永年”八字,这是康熙朝松花石砚常见的砚铭之一,其下阴刻篆书“康熙宸翰”四字方印。此甪端砚乃康熙松石砚之典型,其题材、形制、造型、御铭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康熙松花石麒麟池砚几乎如出一辙,而在细节的装饰上(如两侧的竹节)更为出彩。除此之外,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清康熙松花石岁寒三友图砚、清康熙松花石夔龙砚亦可作为比较参考。
清康熙 御赐孙勷松花石砚 拓片
清康熙 松花石麒麟池砚 故宫博物院藏
来源:罗扬《故宫藏清代松花石砚概述》
清康熙 松花石岁寒三友图砚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
(点击图片可查看大图)
清康熙 松花石凤纹砚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
(点击图片可查看大图)
此砚石质润泽,色泽青绿,砚堂砚背遍布横刷丝纹,仿佛蕉叶初展,抚之细腻如肌肤,乃是典型的老坑松花石,令人联想到《格镜致原》中的形容:“滑不拒墨,涩不滞笔,能使松烟浮艳,毫颖增辉,昔人所称砚之神妙无不兼备,洵足超轶千古”,所言不虚。松花石砚大多是在康雍乾三朝制作,以康熙朝所用石材品质最为精良,此砚便是其中典范。
从体量上而言,此方松花石砚也属于形制较大的类型,其砚长14.4厘米、宽9.9厘米、高1.5厘米,与台北故宫所藏同时期的松花石砚可略作一比较:前文所提及的清康熙松花石岁寒三友图砚,砚长14.4厘米、宽9.5厘米、高1.1厘米,而另一件清康熙松花石兽面纹砚,砚长12.5厘米、宽8.5厘米、高1.4厘米。松花石开采制作均不易,能够在体量上达到如此形制,特别是保证长宽的情况下又能够达到饱满的厚度且规整端方,可谓难得。
此砚仍保留了清宫造办处原配的嵌白玉打框紫檀木盒,其锡制内胎不仅与紫檀木完美嵌合,更能够防止其收缩变形,故能随砚台留存至今,锡胎底盒内凹,便于砚台的取用和洗涤。对于御赐之物,孙勷自然也非常爱惜,于紫檀木匣外另外制作了金丝楠木箱,加以珍藏。此砚著录于文物出版社的《名砚辨》、日本美术出版社《中国の砚 砚台》以及河出书房新社的《文房至宝 砚.墨.笔.石印》当中。
由于是宫中御物,加之制作时期集中在康、雍、乾三朝,因此目前清代松花砚的存世量不多,北京故宫馆藏八十余方,台北故宫所藏约百二十方。因松花石砚的“御砚”身份,目前在艺术市场中流通的康熙松花石砚精品数量尤为稀少,往往甫一亮相就成为藏家关注的“重器”,其市场成交价格亦相当惊艳:在2010年中国嘉德的“翦淞阁 文房清供”专场中,一方清康熙御制松花石龙马砚(9.9×6.3×1cm的)以425.6万元的价格成交,2011年北京保利的“有感于斯文—宫廷逸趣与诗、书、画、印”专场中,一方长9.5cm的清康熙松花石雕苍龙教子松花砚以345万元的价格成交,同年西泠拍卖的清康熙御铭凤纹松花石砚(12.1×9×1.4cm)更是拍出了529万元的成交价。
清康熙 御制松花石龙马砚
成交价:425.6万元
中国嘉德 2010春 “翦淞阁 文房清供”专场
清康熙 御铭凤纹松花石砚
成交价:529万元
西泠拍卖 2011春 文房清玩·历代名砚专场
松花石雕苍龙教子松花砚
成交价:345万元
北京保利 2011春 “有感于斯文”—宫廷逸趣与诗、书、画、印
与以上拍品相比,此砚拥有独一无二的砚侧双铭文,体量为其中最大,加之谨选的石材、精湛的雕工、精美的配匣,都是康熙松花石砚的一时之选,堪称清代宫廷制作的典范与代表,完美诠释了清宫艺术品的审美趣味和制作工艺,加之砚侧铭文明确记录了其赏赐的时间、对象,更显其珍贵。
小小一方松花石砚,既是中华文化的承载,更是文化认同与文化融合的缩影,于砚台这一文房雅物的艺术之外,又添一重更为深沉的文化含义。此件清康熙御赐孙勷松花石砚将在本次的东南十周年秋拍中正式亮相。十年拍卖,东南亦走过了专注挖掘拍品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十年,在迎来转向与新生的未来岁月,我们仍将秉持这样的专注之心,继续与四海藏家一起寻珍求美。